这些本都是他可拿来炫耀的资本,可拿来安享晚年的证据,可他却闭口不谈, 因为对我党心向往
这些本都是他可拿来炫耀的资本,可拿来安享晚年的证据,可他却闭口不谈,
因为对我党心向往之,在1937年,也就是其十七岁那年,他奔赴延安,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。
组织需要年轻人,而年轻人也渴望能够加入这个能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团队。
初入延安时,他被分配到了129师385旅13团担任指导员,他是做农运的出身,思想教育工作倒也是他的专长。
说是擅长,但仍旧是遇到许多困难,别忘记了当时可是战争年代,多少战士们缺衣少粮。
他和无数革命前辈一样,分外珍惜和平的岁月,能为这一个国家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,能为这一个国家发一分光就发一分光。
一个有能力的人根本没办法掩盖自身的光芒,如同藏在皮囊里的锥子,早晚要建功立业。
1961年年初,新年的钟声还没有完全散尽,沈因洛就接到了来自于中央的命令,要求他即刻赴任新岗位。
后来,据他的妻子曹俊敏回忆,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,家里还没有准备好,但是调令已经下来。
当时他所赴任的岗位就是武钢的总经理,武钢的真实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,诸多难题需要他解决。
为了能了解情况,他与钢厂的工人同吃同住,甚至还在车间专门搭建了一个小床,只是为了可以随时观察现场的状况。
武钢慢慢地走向了正轨,事后,他从来就没向任何人说过自己遭过的罪,受过的苦。
据《长江日报》的记者章重都回忆,在1969年他曾两次因劳累而晕倒在车间。
有一次,当高达八百度的钢渣突然崩到地面时,他身先士卒到前线指挥,及时挽救了一场也许会出现的危机。
1972年8月,又一项重任落到了他的肩膀之上,中央决定引入“一米七”轧钢机。
这是改变中国钢铁历史进程的一项决策,我国勒紧裤腰带拿出了四十亿元人民币。
也就是说,这项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沈因洛倍感压力重大,彼时的他已经五十三岁,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准备工作。
首先,要与德国对接进口事宜,德方自然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,而我国自然希望更少的价钱购买这些机器。
之前我国被西方嘲笑,我们只会研制“面条钢”和“裤带钢”之类的低级钢,如今,我们终于改变了这种局面。
而当武钢走向辉煌之后,他更是率先打破体制的禁忌,给那些工作积极、立过功的工人发放奖金,以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转。
对自己他却相当吝啬,仍旧背着那个破旧的小黄包,仍旧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,甚至,他还主动给自己降了三分之一的工资。
前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曾说过,自己若是无意中提到想吃点啥东西,第二天就会有人给他准备好,这就是权力的魔力。
你下的交椅就决定了你的资源配置权,如同《红楼梦》里刘姥姥所说的那样:
沈因洛却从来就没使用过这些特权,他最爱的孙女燕燕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,只要他给打个招呼,自会有人会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。
但是他就没有这么做,而是让孙女自己把档案递交到人才市场,从来不参与过问。
熟知我国运行规则的人都知道,即使不用他打招呼,那些手下也会十分懂事,提前为其孙女安排好一切。
他的妻子曹俊敏在其刚到湖北赴任时,就对他表示过抱怨,依照国家的规定,她本来可以直接由广东省直接调到湖北省。
有一次,他因病住院,医院距离他们家十分遥远,只要他不阻止,自会有人给他安排好这一切,只是他永远都不可能这么做。
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,曾担任过他秘书的杜光福,从来就没因为私事求过他,因为他知道领导的性格。
还有另外一个名叫陈明的秘书,也讲述过一件小事,当时,有人知道领导喜欢藤制家具,便提前准备了四把藤制的椅子。
陈明还没有完全摸透领导的脾性,直接出来说道:“这些椅子不值什么钱,不用出钱!”
沈因洛当场就生气了,立刻斥责了陈明的行为,很多年后,当陈明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,除却敬佩领导之外,更多的是一份感激。
他的妻子曹俊敏最是反对,生前他陪伴自己的日子就少,生前难道还要远离自己吗?
他却坦然地告诉妻子:生不争利,死不占地是我一生的追求,无论我的肉体如何,灵魂都将永伴你的左右。
当时,很多人没有听明白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,直到后来女儿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,在抽屉里发现了106张票据。
湖北省赵家河村的闵新洲,在电视上看到这一个人时,才知道原来给他捐款的不是别人,而是担任过湖北省省委书记的沈因洛。
当时领导捐给他的是2500元,他却不知道这些钱都是领导从指甲缝里一点点地抠出来的。
一件皮夹克他能穿四十年,冬天,棉鞋漏出脚趾时不仅舍不得换,而且还会打个补丁继续穿。
1、“丰碑”前的对话——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(上)——《世纪行》2016年第12期8-11,共4页
2、清风正气照人心——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(下)——《世纪行》2016年第12期11-12,共2页
3、追记老领导沈因洛 “人一杆旗”——《钢铁文化》2016年第4期14-21,共8页
4、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——《世纪行》2016年第2期13-14,共2页